Freya 小青蛙的跳跃之旅,喵~ | Codeforces 2009C 题解
主人,你好喵~ 今天我们来帮助一只叫做 Freya 的可爱小青蛙回家吧!这道题看起来有点绕,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分析,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哦,就像猫猫追着毛线球一样,抓住线头就好啦!
题目大意
有一只叫 Freya 的小青蛙,她现在在二维平面的原点 (0,0)
,想要跳到目标点 (x,y)
去。
她的跳跃规则是这样哒:
- 跳跃距离:每一次跳跃,她可以向前跳跃整数距离
d
,其中0 <= d <= k
。k
是每次跳跃距离的上限。 - 跳跃方向:她的朝向是交替变化的。
- 一开始,她朝向 x 轴正方向。
- 第一次跳跃后,她会转向 y 轴正方向。
- 第二次跳跃后,她又会转回 x 轴正方向。
- ...以此类推,方向在 x, y, x, y, ... 之间来回切换。
我们的任务是,计算 Freya 小青蛙最少需要跳跃多少次,才能正好到达 (x,y)
点呢?
举个栗子,如果目标是 (9,11),k=3。
- 第1跳 (x方向): 跳2 -> (2,0)
- 第2跳 (y方向): 跳2 -> (2,2)
- 第3跳 (x方向): 跳1 -> (3,2)
- 第4跳 (y方向): 跳3 -> (3,5)
- ...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优的跳跃序列,使得总跳跃次数最少。
解题思路
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复杂的跳跃过程拆解开来分析,喵~ 我们可以分开考虑 x 方向和 y 方向的移动需求。
1. 分别计算 x 和 y 方向需要多少次跳跃
对于 x 方向: 为了到达坐标
x
,我们需要在 x 方向上总共移动x
的距离。因为每一次在 x 方向上的跳跃最多只能移动k
,那么为了凑够x
的距离,最少需要多少次 x方向的跳跃 呢? 这其实就是一个向上取整的问题,喵~ 比如x=9, k=3
,需要9/3 = 3
次。如果x=10, k=3
,需要ceil(10/3) = 4
次。 所以,x 方向最少需要ceil(x/k)
次跳跃。在整数计算中,ceil(a/b)
可以写成(a + b - 1) / b
。我们把这个值记为req_x
。对于 y 方向: 同理,y 方向最少需要
ceil(y/k)
次跳跃。我们记为req_y
。
2. 将总跳跃次数和分方向的跳跃次数联系起来
现在我们知道了最少需要 req_x
次 x 方向的跳跃和 req_y
次 y 方向的跳跃。那么,这需要多少次 总跳跃 呢?
我们来看看总跳跃次数 m
和分方向跳跃次数的关系:
- 第1跳:x 方向
- 第2跳:y 方向
- 第3跳:x 方向
- 第4跳:y 方向
- ...
可以发现:
- 在
m
次总跳跃中,x 方向的跳跃次数是第 1, 3, 5, ... 次。总共有ceil(m/2)
次,也就是(m+1)/2
次。 - 在
m
次总跳跃中,y 方向的跳跃次数是第 2, 4, 6, ... 次。总共有floor(m/2)
次,也就是m/2
次。
3. 建立不等式并求解
为了让小青蛙成功到达目的地,我们需要的总跳跃次数 m
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
- 提供的 x 方向跳跃次数,要足够我们完成
req_x
次的移动需求。(m+1)/2 >= req_x
- 提供的 y 方向跳跃次数,要足够我们完成
req_y
次的移动需求。m/2 >= req_y
现在我们来解这两个关于 m
的不等式,喵~
- 从
(m+1)/2 >= req_x
,两边乘以 2,得到m+1 >= 2 * req_x
,所以m >= 2 * req_x - 1
。 - 从
m/2 >= req_y
,两边乘以 2,得到m >= 2 * req_y
。
m
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,也就是说,m
必须大于等于 2 * req_x - 1
,并且也要大于等于 2 * req_y
。为了找到最小的 m
,我们只需要取这两个下界中的较大值就可以啦!
所以,最终的答案就是 max(2 * req_x - 1, 2 * req_y)
。
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晰了呀,喵~
题解代码
这是 C++ 的实现代码,我已经加上了可爱的注释哦~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algorithm>
// 这个函数用来解决单个测试用例,喵~
void solve() {
long long x, y, k;
std::cin >> x >> y >> k;
// 为了到达坐标 x,我们需要在 x 方向上累计移动 x 的距离。
// 每次跳跃最多 k,所以 x 方向最少需要的跳跃次数是 ceil(x/k)。
// 对于非负整数 x 和正整数 k,ceil(x/k) 可以用 (x + k - 1) / k 来计算,这样可以避免浮点数误差,很棒棒!
long long req_x = (x + k - 1) / k;
// y 方向也是同理的啦~
long long req_y = (y + k - 1) / k;
// 假设总共跳了 m 次。
// 第1、3、5... 次是 x 方向,总共 (m+1)/2 次。
// 第2、4、6... 次是 y 方向,总共 m/2 次。
//
// 我们需要找到最小的 m,满足:
// 1. (m + 1) / 2 >= req_x => m >= 2 * req_x - 1
// 2. m / 2 >= req_y => m >= 2 * req_y
//
// m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,所以 m 必须大于等于它们中的最大值。
// 这就是我们推导出的最终公式啦,喵~
long long ans = std::max(2 * req_x - 1, 2 * req_y);
std::cout << ans << std::endl;
}
int main() {
// 这两行是为了加速输入输出,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很有用哦。
std::ios_base::sync_with_stdio(false);
std::cin.tie(NULL);
int t;
std::cin >> t;
while (t--) {
solve();
}
return 0;
}
知识点介绍
这道题虽然是 C 题,但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实用,值得我们好好掌握一下,喵~
整数除法与向上取整 (Ceiling Function) 在编程竞赛中,我们经常需要计算
ceil(a/b)
,也就是a/b
的向上取整。如果直接使用ceil((double)a / b)
,可能会因为浮点数精度问题而出错。对于正整数a
和b
,有一个非常稳定和常用的整数计算技巧:ceil(a/b) = (a + b - 1) / b
这个公式的原理是,先把a
加上b-1
,这样任何原本不能整除的数,在加上这个偏移量之后,再进行整数除法(向下取整)时,结果就会加一,正好达到了向上取整的效果。而原本就能整除的数,加上b-1
后也不会越过下一个b
的倍数,所以结果不变。 例如:ceil(10/3)=4
->(10+3-1)/3 = 12/3 = 4
。ceil(9/3)=3
->(9+3-1)/3 = 11/3 = 3
。问题分解 (Problem Decomposition)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解题思想。面对一个看起来有点复杂的问题(比如带方向交替的跳跃),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将其分解成更小、更简单的子问题。在这道题里,我们把“到达(x,y)”这个目标,分解成了“满足x方向的移动需求”和“满足y方向的移动需求”两个独立的子问题。先分别求出每个子问题的最小需求(
req_x
,req_y
),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,找到满足所有需求的最终解。下界分析 (Lower Bound Analysis) 我们的解法是通过寻找答案的必要条件来确定答案的。我们推导出了
m
必须满足的两个不等式,这两个不等式给出了m
的两个“下界”。为了满足所有条件,m
必须大于等于所有的下界,因此最小的m
就是所有下界中的最大值。这是一种在构造性问题和最优化问题中非常常见且强大的思维方式。
希望这篇题解能帮到主人哦!如果还有其他问题,随时可以再来问我,喵~